
目前,食品可追溯体系在全球被公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国外对于追溯体系的建设开始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应用可追溯体系进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并逐渐从单一的牛肉制品向蔬菜粮食领域渗透、从仅针对出口领域向整个农产品市场扩展。让我们一起看看,国外在食品追溯方面有哪些好点子?
欧盟
欧盟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物安全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成员国和欧盟共同执行食物安全管理政策。食品产业受成员国有关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同时受欧盟的管理,欧盟委员会也参与对欧盟的食物安全管理。
2001年,欧盟开始在成员国内部建立牛肉产品追溯系统。2002年进一步将追溯范围扩大到全部食品,规定对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 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强制建立可追溯体系,并明确提出禁止进口非追溯产品。欧盟各国普遍采用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推出的“EAN·UCC”系统来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要求为每一地块建立农药、肥料等的使用情况报备体系,以监控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中英国率先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牲畜跟踪系统(CTS),实现了牲畜整个生命周期的情况记录。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
美国
美国食物安全的监管特点是食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主要负责部门为农业部、卫生和公共事业部及环境保护署,分别负责农产品、葡萄酒和饮用水等不同产品。此外,美国商业部、财政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
2002年,美国通过“生物反恐法案”,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同时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农场初级原料生产标准和召回追溯系统,强制召回受污染食品、扣留不安全食品、限制或禁止来自某个地区的不安全食品流通以及就可能违规情况索取相关数据等
2004年,美国政府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IS),通过对养殖场和动物个体或群体转移进行标识,确定其出生地和移动信息,最终保证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于48小时内确定所有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国,于2001年建立了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 ,即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采用由NLIS认证的瘤胃标识球或耳标对牛、羊进行身份标识,由国家中央数据库对记录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可以对动物个体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实现追踪。
澳大利亚70%的牛肉产品销往海外。通过实行(NLIS),澳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欧盟,总值约每年5200万澳元。NLIS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全程追踪家畜的出生到屠宰。家畜个体采用经NLIS认证的耳标或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农场、寄养销售场或者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中记录其移动。NLIS的优点是,通过将胴体信息与家畜个体生产数据关联,改善管理和提高育种决策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提高家畜个体记录准确性。
日本
日本引入欧盟所推动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于2001年建立了肉牛可追溯系统,并于2002年制定了“牛肉身份证”制度, 建立起牛个体信息系统,消费者可以在销售终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查询牛肉产地、品种、出生时间、饲养者、饲料成份、屠宰日期以及流通过程等详细信息。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农产品种类,到目前为止,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均已实现可追溯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应用方面,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的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作为对疯牛病的反应,该法规要求日本肉品加工者在屠宰时采集并保存每头家畜的DNA样本。而且在零售环节,大部分超市已经安装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产品。
文章整理:http://www.gzequan.com/
|